歡迎您光臨本站 註冊首頁

【觀點】越連接,我們越孤獨嗎?

←手機掃碼閱讀     火星人 @ 2014-03-12 , reply:0
  

 社交網路、智能手機、iPad、iPhone這些名詞已不再陌生,在不是很長的時間內,就成了很多人不能離開的“必需品”,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出門要是忘記手機就會覺得這世界與我絕緣了,半天不刷微博就彷彿會被世界遺忘,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連接,但又無時無刻不感到焦慮和孤獨。我們在談論社交網路等新些科技的時候,往往用“雙刃劍”來說他們帶給我們的影響,然後,我們說了太多的好處,其危害的一面正在慢慢顯露,我們卻缺乏免疫之心。

視頻: [TED][中英字幕]2012Sherry Turkle: 保持聯繫卻仍舊孤單?

以社交網路為例,我們現在花在網路上的時間,有相當大一部分是花在了社交網路上,其最直接的危害是造成我們身體上的各種傷害:長時間對著電腦,特別是現在很多人還有各種上網工具,什麼iphone,ipad一個不能少,導致了身體在每一個本該空閑的時候都在工作,上班坐在電腦前看,公交地鐵路上看,躺在床上抱著ipad看,真是無處不在傷害自己。而更為深刻的負面影響造成我們心理上的危害。

在這個TDE talk中,Sherry Turkle舉出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別處”的例子,試想下,我們確實是這樣:開會的時候我們發微博,發簡訊,在吃飯時候餐桌上也在玩手機發簡訊或者微博,甚至是線下聚會,大家也是各自對著手機刷微博,在我之前的文章社會化媒體是坨屎中寫到:“每個人都生活在別處。你看似在家裡客廳,有兩隻貓相陪,可你不在家中,你在網上,你生活在別的地方。iphone, ipad的流行,加劇了這種情況,你在車上,你在外邊和朋友聚會,你在家陪父母親逛街,你其實不在那裡,在那裡的只是你的肉身而已,你的心神在網路上,在社交網路上,在新浪微博上。”

 

想象一下,這種場景是不是每天我們都在經歷,我們缺少面對面的溝通,缺乏現場直播的溝通,而只是靠發簡訊,更新狀態以及發送簡訊來和朋友溝通,Sherry Turkle問人們 “為什麼不面對面交談?” 他們回答說:“ 因為面對面交談 是實時發生的, 你沒法控制你要說什麼。” 所以這才是最重要的: 發簡訊, 寫郵件,貼照片髮狀態 所有這些 都能讓我們向別人呈現出我們想變成的樣子。 我們可以編輯就是說我們可以刪除, 可以修改和潤色我們的面容,聲音 甚至我們的整個形象讓它不少也不多 剛剛好。我們在社交網路上表現出來的可能是一個積極健康的形式,可現實中的你呢,也許是一個拖沓懶散的人,現代這些發達的社交網路技術讓我們可以把自己偽裝起來,自欺欺人。

以下是演講節選,我推薦給各位好好讀讀,與各位共勉。

試著離開手機,離開微博,和身邊的親人朋友進行一次面對面的交談吧,試著安安靜靜的獨處一會,和自己內心做一次交談,讓我們充分享受這些新技術帶來的成果,而有不被其控制吧。

————————————————————————

我問人們 “為什麼不面對面交談?” 他們回答說:“ 因為面對面交談 是實時發生的, 你沒法控制你要說什麼。” 所以這才是最重要的: 發簡訊, 寫郵件,貼照片髮狀態 所有這些 都能讓我們向別人呈現出我們想變成的樣子。 我們可以編輯 就是說我們可以刪除, 可以修改和潤色我們的面容,聲音 甚至我們的整個形象 讓它不少也不多 剛剛好。

人類的關係非常豐富 也很複雜, 而且需要技巧和精力來處理。 我們現在可以用技術使它變簡便。 在我們做這種簡化時 一個很可能的問題就是 我們為了簡便的聯繫 放棄了面對面的交流。 我們這是自欺欺人。 長此以往 我們似乎忘記了這一點 或者沒有人在乎這一點了。

Stephen Colbert問過這樣一個 讓我猝不及防的 深刻的問題。 非常深刻。 他說:“ 難道那些微小的簡短的 在線交流的片段 加在一起不能等同於 真正的交談嗎?” 我的回答是“不能”。 那些片段不能整合在一起。 以這種小片段的方式交流 可能可以收集到那些精心修飾過的信息,可能表達 “ 我在想你 ”, 甚至表達 “我愛你”, 的確, 想象一下 接到女兒那條簡訊時我有多麼高興。 但是那些小片段 很難讓我們互相了解, 真正地了解和理解對方。 我們在與彼此交談的同時 也學習著如何 同自己交流。 所以放棄面對面交談 確實有著很大的影響, 因為這會損害 我們自我反省的能力。 對於孩子們來說 這項能力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基石。

我一次又一次地聽到: “比起說話我更願意發簡訊。” 我所看到的也是 人們如此習慣於自欺欺人, 逃離真實的交談, 如此習慣於逃向更少更淺的交流, 以至於他們幾乎越來越希望 躲開別人。 比如說, 很多人跟我講過這樣的願望, 有一天,更高版本的Siri, (蘋果公司iphone的智能語音助手) 會更像一個好朋友, 一個當別人都無暇顧及你時 還耐心聆聽的摯友。 我相信這樣的願望 反映了過去15年間 我了解到的一個痛苦的事實: 那種 “沒有人願意聽我傾訴” 的感覺 在我們與科技的關係里 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是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 臉譜頁面 或者推特頁面。 上面有這麼多自動生成的聽眾呀! 而且那種沒人傾聽的感覺 使我們更願意和 看似關心我們的機器待在一起。

我們在開發一種 被稱作“社會性機器人” 的產品, 它們是專門設計來 陪伴老人, 孩子, 甚至我們每個人的。 我們已經對給予彼此關懷 毫無信心了嗎?(要轉而依賴機器人?) 我的有一項在 療養院進行的研究, 我們把 “社會性機器人” 帶到療養院里 希望它們可以給予老人 被理解的溫暖感。 一天,我走進療養院 看到一位失去孩子的婦女 正在對著 一個小海豹形狀的機器人說話。 這個機器人看上去像在看她的眼睛, 看上去像聽得懂她說話, 它可以給她安慰, 很多人都覺得這種技術很棒。

但是那位婦女居然在試圖讓 一個對人類的生活軌跡 毫無感受的機器理解她! 那個機器人只是完成了一場很棒的表演。 我們是如此脆弱, 會把偽裝的同情和共鳴 當作真的。 在那位婦女沉溺於 機器人帶給她的 偽裝的同情的時候, 我在想:“ 那個機器人不可能真正地同情。”它不用面對死亡, 它也根本不懂人生。

看到這位從機器人的陪伴 中尋找安慰的婦女, 我一點都不覺得這技術先進, 我發現那是我這15年的工作里 最複雜,最糾結,最不是滋味的時刻。 但是當我退一步來看, 我感到自己就在 這場完美風暴 冰冷無情的中心。 我們對於技術的期望越來越多 對彼此的期望卻越來越少。 我問自己: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相信,原因是技術 最吸引我們的地方 正是我們最脆弱的一方面。 我們都很脆弱—— 我們很孤獨 卻又害怕親密的關係。 所以我們研發社交網站和 “社會性機器人” 這樣的技術 使我們可以在不需要真正友情的情況下 體驗被關心和陪伴的幻覺。 我們藉助技術找到和別人保持聯繫的感覺 並且可以舒服地控制這種聯繫。 但是其實我們並沒有這麼舒服, 也沒能很好地控制。

如今,我們口袋中的手機 正在改變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心靈, 緣於它們帶來了三種 讓人興奮的錯覺 一,我們可以把精力分配到 任何我們想關注的地方; 二, 總會有人傾聽我們;三,我們永遠都不用獨自一人。 這第三種 “我們永遠不用獨處” 的錯覺 對於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是最關鍵的。 因為當人們獨處的時候, 即使只有幾秒鐘, 他們也會變得焦慮,恐慌,坐立難安, 因而轉向那些電子設備。 想想在人們在排隊的時候, 等紅燈的時候。 獨處像是變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人們試著用聯繫別人的方法解決它。 但是這種聯繫 更像是一種癥狀而不是真正的治療。 它表達著我們的焦慮, 卻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 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一種癥狀—— 頻繁的聯繫改變著人們 對自己的理解。 它催生了一種的新的生活方式。

對此最好描述是, “我分享,故我在。” 我們用技術來定義自己, ——分享我們的想法和感覺, 甚至在我們剛剛產生這些想法的時候。 所以以前,情況是 我有了一個想法, 我想打電話告訴別人。 現在,事情變成了,我想要有個想法, 所以我需要發簡訊告訴別人。 這種 “我分享,故我在” 的問題在於 如果我們跟別人斷了聯繫, 我們就感覺不再是自己了。 我們幾乎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所以我們怎麼辦呢? 我們的聯繫越來越多。 但是與此同時 我們也把自己隔絕起來。

為什麼聯繫會導致隔絕呢? 原因是 沒有培養獨處的能力—— 一種可以與外界分離, 集中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在獨處中,你可以找到自己 這樣你才能很好的轉向別人, 與他們形成真正的聯繫。 當我們缺乏獨處能力的時候, 我們聯繫別人僅僅是為了減少焦慮感 或者為了感覺到自己還活著。 這時候, 我們並不真正地欣賞別人, 而這好像是把他們當作 支撐我們脆弱的自我感的 備用零件。 我們簡單地認為總和別人保持聯繫 就能讓我們不那麼孤單。 但是這是有風險的, 因為事實恰好相反。 如果我們不能夠獨處, 我們會更加孤單。 而如果我們不能教會我們的孩子獨處, 他們只能學會 如何體驗孤獨。

1996年我在 TED 演講, 報告我關於 早期虛擬社區的研究時曾說: “那些對於網路世界 最為投入的人 是帶著一種自我反省的精神上網的。” 這也是我現在想要呼籲的 我們需要一些反思,更甚者是,展開對話 討論我們目前對技術的應用 會將我們帶向何方, 會讓我們失去什麼。 我們被技術(帶來的錯覺)迷住了, 而且我們就像年輕的戀人一樣 害怕說太多話會毀掉浪漫的氣氛。 但是是時候該交談了。 數字技術伴隨我們長大, 所以我們也認為技術已經很成熟。 實則不然,它還在起步階段。 我們還有很多的時間 來反思我們應當如何應用它,如何發展它。 我並不是說 我們應該拋棄我們的電子設備, 我只是建議我們應當與電子設備, 與別人,也與自己, 建立更加有自我意識的關係。

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開始改變: 把獨處 當做一件好事, 為它留出空間。 向你的孩子們說明獨處的價值。 在家裡開闢出專門的空間, 例如廚房或者客廳, 用於和家人交談。 在工作中也可以這樣。 我們在工作時總是忙於(淺層的)聯繫, 以至於沒有時間思考, 也沒有時間談論 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是時候改變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真的需要聆聽彼此, 包括說的那些無聊的細節。 因為正是在我們結巴,遲疑, 找不到合適的詞的時候, 我們才向對方展現出真實的自我。

技術正在試圖 重新定義人們的聯繫—— 例如我們怎樣關心別人, 和關心自己—— 但是它也給了我們機會來 確認我們的價值觀 和發展方向。 對此我很樂觀。 我們擁有做這種改變所需的一切。 我們身邊有彼此, 而且我們有很大的幾率成功, 只要我們意識到我們的脆弱性——我們會輕信 技術能 “將複雜的事情變簡單” 的這種脆弱性。

在我的工作中, 我常常聽到 “生活很難”, “人際關係充滿風險” 云云。 然後技術出現了, 更簡單,充滿希望, 樂觀而充滿朝氣。 就像天降一位專家,解決所有煩惱。 一個系列廣告這樣說: 在線使用虛擬形象(avartar) 系統, 你 “最終就可以愛你的朋友, 愛你自己,愛你的生活, 如此簡單。” 我們被虛擬的愛情吸引, 被電腦遊戲營造的奇幻世界吸引, 也被 “機器人將會變成我們 最好的伴侶” 的想法所吸引。 我們晚上泡在社交網站上, 而不是和現實中的朋友去酒吧玩。

但是我們對於這些 網路替代品的幻想已經使我們失去了很多。 如今,我們需要專註於找到可以讓科技 將我們帶回 現實生活的方法—— 帶回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圈子, 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政治, 我們自己的星球。 它們需要我們。 讓我們來關注和討論 如何運用數字技術, 那些我們夢想的神奇技術, 來幫助我們回歸這樣的生活, 充滿愛的生活。

謝謝大家。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Simplified by Ying Yang



[火星人 ] 【觀點】越連接,我們越孤獨嗎?已經有499次圍觀

http://coctec.com/news/soft/show-post-7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