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光臨本站 註冊首頁

經歷四次浪潮:軟體進化與Linux應用趨勢

←手機掃碼閱讀     火星人 @ 2014-03-12 , reply:0
  

  軟體在進化,從Windows、Office、金山詞霸等單機軟體到目前的Gmail、PPStream、迅雷、youtube、 facebook。也許你感覺軟體怎麼能和網站放在一起呢?但是網站的實質是一種網路化版的軟體,就是說在伺服器上運行軟體,讓別人通過瀏覽器或其他終端來訪問。

  舉例來講Google的搜索引擎,後台的實質就是本身大規模的分散式集群軟體,而我們並不需要在自己的計算機安裝任何軟體就可以通過瀏覽器使用他們。這也是為什麼微軟把Google當成是最大的競爭對手的原因,而Linux是軟體網路化的基石,一個開源的(不屬於任何人),擁有眾多軟體資源的系統,是搭建網路軟體的基礎平台,Google上百萬台伺服器大多數都是Linux,所以Linux的發展不能單獨看出貨量有多少,還應該看到我們訪問的巨型網站中,只有很少的網站沒有使用Linux系統,Linux正在伺服器端強健的生長。

  如果以上的描述讓大家困惑,可以看看Google的Office軟體:docs.google.com,可以在瀏覽器裡面創建ppt、docs文件等,那麼我們還需要微軟的Office嗎?只是原來運算的任務是本機的系統和CPU完成的,而現在運算的任務放在了Google的數百萬台伺服器集群中。看看下面的截圖,感覺跟普通Office的基本功能差不多,但是它的運算都是在伺服器端。可以從公司、家裡、手機等任何終端進行操作。

  有了Google的在線Office軟體,未來還需要微軟的Office嗎

  IT業紛繁複雜,眾多公司層出不窮,如果把IT業的發展簡單歸納,可以看到四次浪潮,引領每次潮流的公司才可能成為頂尖公司,同時每個人的職業規劃都應該與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相結合。那麼現在IT行業是什麼樣的一種發展趨勢呢?

  第一次浪潮:以IBM為先鋒的,個人電腦(PC)的硬體普及。這種公司需要生產、銷售、分發產品,效率不高,成本巨大。

  第二次浪潮:隨著PC的硬體普遍化,其上的軟體開始發展,以微軟、甲骨文等為先鋒的軟體公司引領風騷,至今IBM仍然在軟體化。可以說軟體公司的商業模式更好,所以才能有微軟等巨型公司出現,因為軟體的載體只是一個光碟,分發的成本極低,非常容易產品化。

  第三次浪潮:隨著獨立計算機的增多,他們之間的通信需求逐漸顯現,這樣聯網需求促使了以思科為代表的通信設備廠商的第三次IT浪潮。

  第四次浪潮:網路硬體連接起眾多的計算機后,形成質量不錯的超大型網路,網路軟體開始發展,這種商業模式更加先進,分發成本和傳播速度更快,代表公司有Google、Baidu、Facebook、Alibaba等。比如Google把軟體做成網路上伺服器端軟體,只需要用瀏覽器就可以使用,這樣跳過微軟的強大的單機客戶端軟體優勢,軟體引入到下一個階段,客戶端逐漸淡化,大家可能通過手機或電視機都可以訪問到這些軟體,這時候微軟的優勢逐漸淡化。在次背景下微軟開始了Live計劃,它就是微軟的網路軟體計劃。 Ajax等技術會催生這樣的公司和技術。換句話說軟體在進化,進化到伺服器端,分發形勢以web為主,速度更快,商業模式更好。

  設想一下這樣的畫面,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司,不用背著筆記本來回跑,你能在任何終端上得到自己的桌面,自己的文檔,自己的聊天記錄,自己的照片。因為他們都放在伺服器端。這不就是Google正在做得事情嗎?誰說Gmail僅僅是一個免費郵件?

  所以很多人拿一些Linux發布版的市場佔有率來說明Linux停滯不前,這是不對的,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很多使用 Linux的公司是不付費的,很多公司可以自己編譯安裝Linux,所以雖然Linux本身雖然不賺錢,但是使用Linux的人卻可以憑藉Linux和其上的眾多軟體“發家致富”。比如Google、Baidu、sina、sohu等公司,Linux是他們的基礎平台,沒有Linux他們就需要購買成千上萬的License,動輒上千萬的費用,而且性能不一定比Linux好。隨著客戶端的逐漸淡化,誰還需要單機軟體的霸主微軟呢?

  更進一步的“狂想”,假如大量的輸入輸出需求催生相應設備發生革命,不再需要鍵盤滑鼠,可以通過神經脈衝或電流直接控制輸入,是否在人體內植入相應的輸入輸出晶元和通信晶元,人本身就可以作為終端的一部分,隨時連接進入大型的服務集群,查找信息,跟別人通信,也許那個時候所有的人類都將進化,Matrix(黑客帝國中的大型計算機系統)離我們真的不遠了。

(責任編輯:A6)



[火星人 ] 經歷四次浪潮:軟體進化與Linux應用趨勢已經有336次圍觀

http://coctec.com/docs/discuss/show-post-74496.html